特等奖,优胜杯!“挑战杯”,交大再创佳绩!
4月12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暨“科创先行 强国有我”网络主题活动举办。经过参赛师生近2年的辛勤付出和精心准备,交大学子再一次展现出矢志创新、科研报国的优良品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也以总分全国第五名的成绩捧得“优胜杯”,同时获评“优秀组织奖”。
此外,在“黑科技”专项赛中,共获得“星系级”作品1件、“恒星级”作品2件、“行星级”作品2件、“卫星级”作品1件;在红色专项活动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举办至今,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十七届,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以“科创先行,强国有我”为主题,累计有2500多所高校的2.2万件作品参赛,参赛高校和辐射学生数均创历史新高,共有1507件作品入围国赛,评出特等奖作品49件、一等奖作品109件、二等奖作品320件、三等奖作品755件。
学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的组织工作,形成了以“钱学森杯”“盛宣怀杯”为龙头的校内赛体系,按照届次压茬推进参赛备赛组织工作。本届比赛自2020年4月开始筹备,多位校领导深入参赛团队为同学们交流指导、模拟演练;各参赛作品推报院系全力冲刺、为同学们备赛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文科建设处、党委宣传部、党政办、教务处、研究生院、人力资源处、教学技术中心、学生创新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四川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3月26日-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以线上答辩的方式举行。决赛筹备期间,正值我校抗击疫情关键时刻,全体参赛师生努力克服生活和工作压力,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以线上会议、通讯问辩等形式跨地区、跨时差协作备赛,确保防疫发展两不误,展现出“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珍视荣誉,敢于胜利”的优秀作风。
优秀作品展示
特等奖2项
锂二氧化碳电池高效均相催化剂
及机理研究
推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致远学院
团队成员:张振,郝茜倩,刘汝欣
指导教师:王开学
项目简介:锂二氧化碳电池通过二氧化碳的还原和析出实现可逆充放电,因其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锂二氧化碳电池本身存在可逆性差、能量转化率低等问题,团队使用钌配合物,开发了一系列高效均相催化剂,简化界面的同时将放电产物改变,实现了基于均相催化的最优性能。研究还给出了钌催化下电池反应的充放电机制和高效均相催化剂开发的方向,真正实现了锂二氧化碳电池从异相催化剂到高效均相催化的跨越。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身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46.4,被引23次。
★
双向水气畅流的
高效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
推报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郭孟迪,姚思越,张忠豪,郁中昊
指导教师:邱殿凯,彭林法
项目简介:参赛作品针对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无法高效兼顾发电和电解两种相反工作模式的问题,通过创新设计“双场错排”的极板新构型、“亲疏分区”的扩散层新结构和“分级调控”的吹扫新策略,构建了水和气的独立传输通道,同时实现了发电和电解模式下的水气畅流,大幅提升了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的双向效率;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以一体式可逆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无人车动力系统,大幅提升无人车续航时间,在未来无人作战平台、航空航天设备能源、电网调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等奖2项
开放量子关联系统中的演生现象研究
推报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致远学院
团队成员:王子健,章艳芳
指导教师:蔡子
项目简介:参赛作品以两类与当前量子计算密切相关的开放量子关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凝聚态物理中的量子多体计算方法与量子光学中处理非平衡量子系统的方法有机结合,研究这类新型人造量子系统中演生出的新现象和新物理。在超导量子线路的量子计算平台中,团队发现了这类系统中由非平衡条件和量子关联效应交互作用演生出来的新的量子多体态。针对拓扑量子计算平台,团队定量研究了环境对拓扑系统,尤其是对称保护的拓扑系统的影响,揭示了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的拓扑相在开放系统中的脆弱性。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
从“流量至上”到“价值引领”
——算法推荐的社会责任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
推报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
团队成员:
李亦飞,梁巧稚,王清萱,王思璇,王泽夫
指导教师:薛可,李本乾,徐剑
项目简介:参赛作品聚焦国家治理的重点任务,通过聚类分析从全国范围的规模性社会调查提炼出算法治理过程中管理机构、企业平台与社会公众三维主体的主次因关联性困境。以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算法推荐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自主开发了用于推荐算法治理与优化的系统评价工具包,形成了科技赋能的“三位一体”协同治理策略,以文理交叉的研究成果助力网络清朗化,项目团队发表7篇学术论文,撰写了12.6万字的研究报告,被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收录并联合发布。
三等奖2项
mmWSense:面向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的超高精度毫米波系统
推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
李予琛,施尘玥,卢经耘,叶炀涛,吴可,高殷贺兰
指导教师:顾昌展,金晶
项目简介:参赛作品是一种面向生命体征监测的毫米波系统,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可穿透、小型化及低功耗等特点。系统基于射频-基带融合对消全双工毫米波相干系统架构、跨尺度自适应高准确度生命体征信号提取算法和基于增强多特征的心血管健康状态预测模型三项创新,实现1μm超高精度位移运动探测,解决了从胸腔振动提取心律波形的难题,实现了呼吸、心率值和心律波形、血压等生命体征信号的实时、连续、无感监测,以及心律或血压失常的预警。团队成员发表三篇高水平论文,并获得微波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MS优秀论文提名,已完成样机制作,并在瑞金等三甲医院试用。
★
基于混合现实与术中超声引导的颈椎内固定手术智能辅助系统
推报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涂朴勋,郭妍,李东远
指导教师:陈晓军
项目简介:颈椎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手段,但颈椎周围密布易形变的血管和神经等重要软组织,导致传统手术置钉难度大、风险高。参赛作品研发了一套混合现实与术中超声引导的颈椎内固定手术智能辅助系统。针对术中手眼不协调的难题,提出深度多点感知配准方法,构建虚实融合手术环境先决基础;针对软组织形变难预测的问题,提出深度学习超声影像实时分割算法,实现虚拟软组织形变跟踪;针对置钉不稳定的难题,利用术中软组织形态制定交互式手术机器人安全策略,保证手术安全。团队成员在IEEE TBME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一作论文3篇,授权/公开国家发明专利4项、PCT国际专利1项。
挑战自我,勇攀高峰,
珍视荣誉,敢于胜利
来源:校团委
编辑:李欣慧
责任编辑:金雪、祁洁
推荐阅读
祝贺交大学子!